本文来自:肖小跑,头图来自:AI 生成最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点:AI 圈这两年发明的神奇收购方式——"闪电购"(Blitzhire Acquisition) ( 或称为" acqui-hire ",雇购?)。Windsurf、Character.AI、Inflection 这些 AI 明星公司,都没走传统并购路线,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结构:大公司把目标公司的员工和技术"搬"过来,但被收购的公司还继续存在。
所以"闪电购"不是传统收购(买完就关门),而是让被收购公司"装作"还活着。
Why?当然是因为:着急!在 AI 这个光速发展的行业,延迟是致命的。美国 1976 年通过《哈特 - 斯科特 - 罗迪诺反垄断法》(HSR),设立收购前等待期;如今超过 1.26 亿美元的收购必须提前通知,等审查,一年起步。这让"一秒就是一年"的 AI 行业如何能等?这里的一年就是一辈子,黄花菜都凉透了。所以聪明的律师们想出了"闪电收购":看起来不是收购的收购。
具体操作:
第一步:搞定投资人
• 收购方与目标公司签"非独家 IP 授权协议"
• 钱流入目标公司账户
• 必须是"非独家",让监管部门觉得公司还有其他业务
第二步:搞定创始团队• 给创始人和核心员工发 offer
• 让他们放弃原公司股份,跳槽到收购方
• 待遇不能比传统收购差
第三步:搞定留守员工• 剩下的员工得继续运营"空壳"公司
• 给他们足够补偿,让他们别马上走人
• 公司得看起来还在正常运转
第四步:分钱1. 交税(大头)
2. 分给投资人(通过分红或回购股份)
3. 公司运营费用
4. 留守员工的工资和奖金
这样做有什么问题?• 要交两次税:公司所得税 + 投资人分配税
• 不能收购所有员工,要留一些"装样子"
• 法律成本高,结构复杂
• 留守员工可能觉得自己就是个道具
• 投资人可能觉得创始人违约
• 整个过程实在太假了
学废了。
但这倒也呼应了《文理两开花》下期播客中的一句话:"一切源于那个永恒的社会现象:制定规则的永远是上一代人。这种代际错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。"
这种代际差异自然会导致对新事物认知和接受的滞后,以及——监管盲区:现有反垄断流程、监管法规跟不上 AI(包括数字资产)行业的节奏,于是逼出了无数偏门后门,也逼出了律师们无穷无尽的创意。
本文来自:肖小跑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