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吃核桃补脑”、“吃腰子补肾”……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说法,源自中医“以形补形”的食疗理念。这种认为食物外形与人体器官相似就能滋补相应部位的观点,究竟有多少科学依据?
1、“以形补形”最早记载于《黄帝内经》,属于古代“取类比象”思维的应用。在缺乏现代解剖学的年代,人们通过观察食物与器官的形态相似性,总结出一些食疗经验。比如:核桃仁形似大脑,被认为能益智健脑,再如猪腰形似肾脏,传统用于补肾,而红色食物(红枣、枸杞)常用于补血。
2、科学视角的验证:现代营养学发现,某些“以形补形”的说法确有合理成分:核桃含有的ω-3脂肪酸确实有益脑部健康,动物肝脏富含铁和维生素A,确实能改善贫血,胡萝卜(形似眼睛)的β-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,保护视力。
展开剩余34%3、更多案例属于巧合:吃猪腰并不能直接增强肾功能,香蕉(形似手指)与手指灵活度无关,番茄(形似心脏)的护心作用源于茄红素,与外形无关。
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温馨提醒:重视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而非外形,特殊体质或疾bing患者应咨询专业医师,避免不良后果。与其执着于食物外形,不如关注均衡膳食和科学烹饪方式,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